欢迎访问开云kaiyun登录网页

专注于填料、曝气器的生产销售

厂家直销,型号参数齐全,价格实惠。

全国咨询热线

13861513465

产品展示

新闻中心

填料

《贵州日报》专版报道贵州水利人:做一个幸福的“水管家”

作者:开云kaiyun登录网页 发布时间:2025-04-01 11:40:30
  

  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今年的主题是“推动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战略格局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近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江河湖库间默默耕耘的“水安全保卫者”。

  水库管理员、村级管水员、水质监测员、民间河长……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数据守护生机。作为“水安全保卫者”,他们辛勤的工作,正是贵州推动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保障水安全的生动注脚。

  3月14日清晨,细雨绵绵。余下村管水员周显荣手持镰刀,骑上电瓶车,沿着蜿蜒的村道向河道驶去。

  途中,周显荣不时停下车来,仔细检查每一处水管的情况。路过蝴蝶坝时,他用手中的镰刀轻轻敲了一下在外的水管,听到水管传来沉重的“咚咚”声,满意地点点头,继续朝着下一个检查点驶去。

  余下村位于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曾经长期饱受“水荒”之苦。过去,村民们用水极为困难,雨季储雨水、旱季挑井水,季节性缺水时更是只能依赖三元河。“那些年,用水真是个大难题!每到用水量高峰,凌晨3点就得起床排队取水。”周显荣回忆道。

  以前,周显荣外出务工时,曾经从事过水电管道安装工作,逐渐掌握水电安装和维修技能,“每次看到城里人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流出来,我就想起家乡的乡亲们还在为水发愁,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落差。”

  “村里终于要通水了!”2013年,龙里县启动窄冲水库建设,为城区、北部工业园区及中铁生态城等区域供水。

  2017年,周显荣和妻子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职管水员。彼时,他已过不惑年,但心中的那份信念却愈发坚定,“这份职责,不仅关乎自己的‘饭碗’,更是乡亲们的‘命根子’。”

  2020年,窄冲水库建成蓄水,年供水总量达1427.4万立方米,极大地缓解了龙里县多个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余下村也终于告别了“用水难”的历史。

  作为村级管水员,周显荣的日常工作很繁琐,但他却乐此不疲。巡查水源、修缮水管、清洗水池、收取水费……每一项工作,都干得认真。他家的院子,仿佛一个中型管件仓库,水管、弯头、阀门、热熔器一应俱全;他的面包车,则满载维修工具,随时准备应对紧急维修任务。

  “看着白花花的水从家家户户的管道里流出,我就觉得特别值得。”周显荣常说,尽管用水自由了,但他和乡亲们依然保持着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这水来得太不容易了,怎么能随意浪费呢?

  周显荣的服务范围覆盖余下村300多户2000多位村民。“每天24小时值班,一有检修电话,我就立马出动。”周显荣说,“干了8年,我的管水工作已得到大家认可。”

  3月15日上午10时许,推开王吉勇办公室的门,他正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平时太忙了,只有在周末加个班写一下河流调研报告。”写报告的同时,王吉勇还会关注全省巡河志愿者微信群里的巡河动态。

  今年48岁的王吉勇是贵州省级民间河长,曾获2019年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评选的“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2017年起,王吉勇连年被聘为全长325.6公里的三岔河省级民间河长,和他一样的省级民间河长全省只有34人。34个民间河长,正好对应34条省级河流。此外,他还对全省各地志愿者巡河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向当地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去年一年,共推动924个问题得到解决。

  2014年王吉勇与同伴共同创建了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成为“贵州河流日1+2行动”发起组织之一。

  6年来,“贵州河流日1+2行动”内涵不断丰富。全省志愿者、民间河长、大学生社团等个人和团队因地制宜开展巡河护河、巡林护林、净滩、河长制与河湖保护宣传、垃圾分类与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调查、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王吉勇的电脑上,收集保存了大量各地志愿者团队在巡河中察觉缺陷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他会选择一些典型的问题整理后向河流所在地的相关管理部门反映。

  “一次不行,就多次反映。”经过志愿者们锲而不舍地努力和坚持,6年来,多条河流流域内的生态环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作为河湖志愿者,我不是一个人在做事,通过巡河护湖等行动,把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是王吉勇对民间河长的认识和定位。

  这些年,乌江、赤水河、红水河、南盘江、北盘江、横江、牛栏江、清水江等贵州的大河,都留下了王吉勇的足迹。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去各地与志愿者一起巡河,同时向他们传授自己多年的巡河经验。

  “看到反映的各类问题最后得到解决,这让志愿者们的巡河工作得到了肯定,也是大家继续坚持到底的动力。”王吉勇说。

  3月13日清晨,54岁的刘道刚手持镰刀和编织袋行走在水库堤岸,时而弯腰清理沿岸垃圾,时而环视水域检查坝体状况,排查渗漏或开裂等水库安全风险隐患——这是他作为遵义市播州区八一水库管理员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

  作为水库“大管家”,10年间,刘道刚累计巡库里程超4000公里。“守库10年,零事故。”抚摸着泛黄的巡查记录本,这位基层守护者自豪地说。

  这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小二型水库,承载着11.8万立方米的蓄水重任。1213亩灌溉网络如血脉延伸,滋养着周边4个村寨近600户人家。

  日复一日的巡检是否枯燥?刘道刚凝视水位标尺的目光愈发专注:“平静的水面最让人心安,然而,去年夏天那场大暴雨所带来的不平静,至今仍历历在目。”

  去年6月16日至17日,播州区迎来特大暴雨天气,24小时累计降雨量达到228.1毫米,刷新历史纪录。

  暴雨袭来,刘道刚把雨衣、雨靴、雨伞全部放在家门口,以便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拿上出门。“假如慢慢的出现洪水翻坝的情况,周围近600户村民的农田可能就要遭淹。”

  6月16日22时,刘道刚攥着强光手电冲进暴雨中,化身“水库哨兵”守在水库旁观察水位变化,每小时传报数据至防汛指挥部。“如果水位超过966.2这个安全值,就得赶紧上报!”

  “凌晨2点,雨开始慢慢变小,最终没发生洪水翻坝。”刘道刚说,这4小时的防汛马拉松,自己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

  水库管理员作为第一道防线,是水利系统的神经末梢,更是防汛抗旱的侦察兵,每一个精准的数据,都是防汛工作决策的依据。近年来,省水利厅格外的重视播州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善设施运维,落实人员经费,系统化推进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然而,守库管水工作并不轻松。“水资源有限,我们按土地面积分配供水时长和水量。刚开始村民不理解,认为‘老天降水就该随便用’。”面对质疑和抱怨,刘道刚耐心地进行宣传引导,让村民们慢慢懂得了科学调配对抗旱保供的重要性,后来大家逐渐接受了这套节水管理模式。

  10年护水路,刘道刚总结出朴素的经验:“守库如守家,水库的清水连着百家灶、千亩田,责任心对于这份工作很重要,我们守护的不单单是一方水库,更是几百户村民的粮食安全。”

  “藻类作为水体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能够反映当前水环境的健康情况,这也是我们应该监测它的原因所在。”

  3月12日,忙完取样、装框、镜检的龙海飞,将双手揣进白色实验室工作服兜中,耐心等待检测结果。

  30分钟后,一份检测报告从分析设备的打印出口递出,龙海飞拿起报告,细看后给出结论:初步判定样本为红枫湖内的假鱼腥藻、尖针杆藻、小球藻,含量未超标,不影响河湖环境。

  “龙主任不是在实验室分析水样,就是在去采样的路上。”在同事高慧超的眼里,身着白大褂的龙海飞,像是一名奔走于实验室和河湖间的“河湖大夫”。

  每到一处采样点,龙海飞和同事便会使用采水器采集浮游生物,或用毛刷从附着基质上刷取着生藻类,或用采泥器从河床底质中采集底栖动物。

  将这些被称作“水下哨兵”的水生生物带回实验室后,龙海飞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并出具监测和分析报告,定期为河湖做“体检”。

  2021年起,贵州省水文局对省内重点河湖开展水生态监测。截至目前,已覆盖全省371个水功能区、112个国家重点水质站、71个市(州)界断面、34个地下水监测站。

  监测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省水质优良河长占总监测河长的98.3%,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及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在100%。

  每年4月至5月枯水期及8月至9月平水期,省水文局都会对红枫湖、草海、赤水河在内的贵州十大重点水域进行藻类监测。

  让龙海飞欣慰的是,在定期监测和系统治理下,目前全省10个重点水域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到中度富营养,未出现贫营养和重度富营养状况,河湖基本保持健康。

  “现在我们有了基础站点和专业设备,缺的是人手。”龙海飞呼吁,希望有更多微生物学和水生生物学专业的从业者加入贵州“河湖大夫”的队伍中来。

  贵州境内河流众多,在现有的4697条河流中,流域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就有1059条。贵州人均水资源量2700立方米,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属于丰水省份。

  然而,这片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土地,却因喀斯特岩溶地貌和水网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面临着水资源利用率不足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水管家”们挺身而出,成为守护贵州水资源的关键力量。

  水脉连着民心。在黔南州龙里县余下村,周显荣手握镰刀,以“咚咚”的叩击声为山村水脉“听诊”;民间河长王吉勇以“贵州河流日1+2行动”为纽带,将孤独巡河化为万人同行,一年推动近千个生态难题破解;遵义八一水库的刘道刚化身“雨夜哨兵”,10年零事故的背后,是4000公里巡堤路与暴雨夜的生死博弈;而“河湖大夫”龙海飞则以显微镜为剑,10年解码藻类数据,为贵州碧水开具精准的“体检报告”。他们的初心坚守——让每一滴水都成为幸福生活的源泉。

  治水就是治民生。目前,贵州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9.2%,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15%。数据背后,是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将急难愁盼扛在肩头的责任与担当。

  守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责任。当节水成为村民习惯、护河化为社会风尚,折射的不仅是生产的变迁,更是民生福祉的期盼。贵州的“水管家”们,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这场“保卫战”,本质是一场文明观的嬗变,而我们每个人,都该成为守护丰水之地的涓涓清流。

相关资讯